首页>人才工作>人才队伍>高层次人才

庞浩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11日来源:广东省科学院化工研究所 

  

   庞浩,三级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广东省科学院化工研究所电子信息材料部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省材料学会会员,广东省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Brown University访问学者。“佛山市创新领军人才”,“禅城区十佳科技人物”。西华师范大学外聘教授。曾任天河区青联委员、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客座教授。

  主持或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联合基金重点课题、广东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广州市科技项目等多项课题。共发表论文128篇,最近五年来,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35篇,其中被SCI收录23篇。申请发明专利110件,其中获得授权54件。

  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广东省专利奖,中国创业导师,中国科学院优秀党员,中科院院长优秀奖,广州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佛山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佛山市禅城区科技奖三等奖,佛山市创业导师,“佛山市创新领军人才”称号,“禅城区十佳科技人物”,中科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多次获得广州教育基地“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应用基础和产业化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和成果有:

  高频低介电树脂结构调控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围绕热固性聚苯醚、液晶聚合物等关键核心材料的分子设计和分子结构调控技术,开展基于不对称分子结构合成的液晶聚合物易加工性分子结构调控技术研究。解决保留液晶特性的棒状单元结构与加工性能之间的矛盾等关键问题。《高频低介电树脂结构调控关键技术与产业化》获得广东省科研事业单位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支持。

  固体电解抛光树脂

  在国内首创了固体电解抛光树脂,用于复杂形状金属件如牙齿模具等的电解抛光。打通了该材料的生产路线,全面掌握了生产工艺参数。

  可溶性共轭聚合物单向界面扩散控制合成体系

  在共轭聚合物合成体系中,利用单向界面扩散控制方法(UIDC),通过构建单向扩散界面体系和微观结构调控机制,实现了利用无柔性侧基可控制备可溶性共轭聚合物。

  高密度硫锂电池正极材料

  创制了基于二维层状蒙脱石的高载硫量正极载体材料,构筑了吸附-催化协同的具有离子通道和导电网络的复合正极。完成了高导电材料插层-包覆蒙脱石复合锂硫电池正极载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吸附-催化抑制多硫化锂穿梭效应机理研究。所制备的复合载体材料不仅具有极强的多硫化锂吸附能力,还可有效催化多硫化锂的转化,从根本上解决了穿梭效应问题,大幅提高了锂硫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水溶性高分子

  在水溶性高分子分散材料研究方面,通过自由基聚合、RAFT聚合,ATRP聚合等手段,采用分子设计的方法,合成了系列结构、分子量可控、具有梳状支链和锚固点的水溶性高分子。用于水泥的超塑化剂、陶瓷减水剂等方面。

  累计水泥减水剂项目自行生产收入超过5亿元。项目技术成果“改性废旧聚苯乙烯水泥高效减水剂”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一种聚醚接枝聚羧酸性混凝土减水剂的制备方法”2013年获广东专利奖优秀奖。由于对陶瓷减水剂研究方面的贡献,2014年 获“佛山市创新领军人才”和“禅城区十佳科技人物”称号。

  生物质材料研究

  对甘蔗渣、竹粉、秸杆等生物质液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实现了在常压温和条件下生物质的液化。开展了甘蔗渣、竹粉、秸杆等生物质液化产物合成功能新材料技术和工艺的研究,以农业草本植物生物质的各组分和降解产物为原料,进行了合成与加工研究。制备了“非石油依赖型”有机新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

  开展金属有机框架(MOFs)-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合成及移除性质研究。探索MOF材料与聚合物的复合条件,合成了一系列材料并应用于污水吸附处理。开展了金属有机框架(MOFs)高温煅烧衍生物用于锂硫电池研究。通过采用直接煅烧、熔盐辅助煅烧等方法,以MOF为前驱体构筑了多孔碳材料,该材料为该基于具有多孔碳球堆积的层状结构特性的MOF衍生碳载体材料的复合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能和倍率性能。